我知道了
科技赋能 改革增效
我区探索打造农村道路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本报讯 (通讯员 丰公轩) 近年来,我区公安交警等部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以“保畅通、压事故、护平安”为工作落脚点,探索科技赋能在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改革应用,创新打造数字化交通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农村道路交通本质安全水平和群众安全出行体验。

实施科技强基工程,开辟交通管理新路径。以“前端建设、终端控制、一线应用”为主体框架,努力建成交通管理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新路径。全新建设交通管控智慧平台。按照“基础平台+业务平台+场景应用系统”的建设思路,投资6259万元建设智慧交通项目,包含1个基础应用平台、10个前端采集系统和8个数据应用系统,实现对流量统计、违法预警、事故分析等6项交通管理职能的一站式支撑和全过程赋能,大幅提升交通管理智慧化水平。全域升级交通管控前端设施。主动跟进现代综合交通路网体系建设,累计投入2.6亿元,推动智慧技防、安全设施同步到位。在国省道,共新增监控球机562只、“电子警察”49只、流量检测器49只、交通诱导屏43块、雷达测速32套、违停抓拍设施470套,实现机动车全程可视化监管。在农村道路,所有交叉路口均增设监控探头、“电子哨兵”、语音提示器、爆闪灯等设施,新增146处非机动车不戴头盔抓拍监控,大力压降因不戴头盔引发的非机动车伤亡事故。全量打造交通管控数字中队。主动应对大车流、大客流带来的交通管理形势新变化,在机制、手段、功能等方面创新探索,积极打造研判指挥智能化、交通组织科学化、基础设施规范化和动态管控实战化的数字化交警中队,实现交通路网一目了然、指挥调度一呼百应、交通违法一网打尽、勤务考核一图展示,推动交通勤务智慧化、可视化、精准化。

实施数字转型工程,建立交通管理新模式。坚持实战、实用、实效导向,推动交管机制改革、流程再造,建立“数字化+N”勤务模式。建立数字化实战指挥体系。24小时运行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和各中队勤务指挥室,构建区局、大队、中队三级指挥体系,通过对道路交通要素进行智能化全量采集,构建1600余公里的可计算数字路网,同时集成信号灯、视频监控、警员、警车、警情等12类指挥要素,实时展现当前路网警力和警情点位信息,对发现的交通拥堵路段、警情分布位置,及时指令就近警力前往处置疏导。建立数字化查缉管控体系。坚持视频巡控与路面管控、网上研判与落地查缉相结合,勤务指挥室根据辖区交通流量、事故警情和违法数据的分析,灵活转变勤务模式,指挥路面巡逻警力落实先期处警、巡逻防范、缉查堵控等工作,大幅提高勤务效率。今年以来共指令巡逻警力查处假牌假证违法35起、机动车逾期未年检违法行为805起,查处货车超载违法行为471起,其中夜间查处255起。建立数字化宣传服务体系。坚持宣传服务网格化,依托农村铁骑队和一村一辅警,开展实有驾驶人、车辆、交通设施等“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形成电子台账,确保纳管率达100%。坚持宣传服务现代化,利用“双微一抖”平台和交通诱导屏,定期发布交通宣传信息,及时引导群众合理出行。坚持宣传服务精准化,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入户宣传,通过每月面对面普法、每日大喇叭播报的方式,切实提升老年人交通安全意识。

实施综合治理工程,激发交通管理新效能。坚持源头治理与系统治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手段,努力实现“减量控大”的目标。扎实推进“双创双升”。投入5500万元开展平安示范大道创建,整改交通安全隐患726处,渠化灯控路口9处,增设标志标牌267块、信号灯LED辅助灯带15处,构建国省道每300米一处监控的视频走廊,全面提升群众的交通出行安全感。以镇为单位开展农村交通管理阵地创建,每镇至少建设1条农村示范路、1个交通安全劝导站和1个农村交通宣传基地,全面提升群众交通出行体验感。统筹抓好“双盯双管”。紧盯问题车、问题人,完善毒驾、精神病人、非法营运、高危驾驶人、失(限)驾五大数据库,平台自动预警违法人员及车辆行驶轨迹,指令民警现场查处。针对交通流量较大的国省道,特别是过境危化品车辆管控难的情况,平台自动采集过境危化品车辆电子档案3万份,预警查处夜间违规通行违法342起,坚决管住重点道路、管住突出违法行为。坚决实现“双保双降”。依托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建立“区政府主导、职能部门牵头、各镇参与”的责任体系,将农村交通安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全面压实属地领导责任。建设84人的农村铁骑队、316名驻村辅警队伍,全面加强源头监管、隐患排查、交通巡逻、违法劝导等工作,确保不发生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交通事故、不发生有影响的群体性伤亡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