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用心用情托起幸福美满晚年
——我区多元激活老年文化阵地建设纪实

走进秋天,大美大丰, 湿地悠悠,鸟语鹿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

从拂过大地上的秋风细雨中触摸到老年文化阵地与新时代同行的养老魅力。

一场场丰富精彩的文艺演出、演讲、书法等活动在乡村、社区、企业、文化活动中心轮番上阵,成为遍布大地的一座座“心家园”。

城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城市书屋、社区活动之家……编织出一道密实的城市老年文化“一张网”,用充实的精神力量温暖着整座城市。

新时代的大丰,悄然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多元激活基层老年文化活动阵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繁荣老年文化的华彩篇章。

 

 

 

多元参与 全面推进老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2月18日,我区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共建的苏北健康管理中心项目正式签约。投资10亿元,以健康产业为核心,将健康、文化、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目前,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据介绍,整个工程规划一年时间建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山医院原汁原味的优质医疗资源,努力将该中心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健康管理中心。

我区吸引了一批批社会力量投入到老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

千年古镇白驹,串场河潺潺流过……白驹皎皎书苑院就坐落于此。景石、小桥、长廊、鱼池、小径……构成了一幅秀美的园林景观。这里的主人是陈慧谷、陈慧峰兄弟,他们都在外地工作,2015年春天,已经学有所成的两人见面时,总觉得应该对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经过考察,他们与地方政府一拍即合,用60万元将街道中心位置的白驹搬运站买下来重新改造,建设一个以老年人为主体的读书场所。

他们一个负责硬件建筑,一个负责软件策划,请来设计师进行勘测规划。先后投资近500万元,在2021年春节前,将这个占地不到一亩的破旧不堪小院,建成了古镇排屋。现在,书苑已和千年古镇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留住记忆”和“存养读书之心”的场所。首期2000册图书上架,老人们的口述历史《唤我皎皎白驹》等丛书也出版了。

如今的我区各方建设老年文化阵地形成主流。大中街道恒北村传颂着政协委员文创一条街的故事。

市政协委员杨国美等人在恒北创办经营特色文创店,故而得名“委员文创街”。他们虽然专攻领域不同,但都有一颗“正青春”的初心,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杨国美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被誉为“中国麋鹿摄影第一人”。数百幅作品在全国和英国、美国、法国等76个国家影展获奖。步入“国美影像”,摄影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发挥,珍稀动物麋鹿四季生活的剪影被生动展示出来,村里老年人有了好去处。

“马连义文创店”里大有明堂。多年来,他对盐文化、麋鹿文化、本场人文化、北上海知青文化等深有研究。门店开业以来,每天前来看书、买书、听书的老人络绎不绝。他还是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野鹿荡的创办者,如今这里已成为《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新成员。

大丰瓷刻,被称为“瓷器上的刺绣”,已被纳入国家非遗项目 。在现场,陈银付用一支钨钢刀笔,一把小锤子,“叮叮咚咚”,瓷盘上的人物便渐渐显露,栩栩如生,既有金石趣,又不乏笔墨韵。其瓷刻作品先后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展出,赢得广泛赞誉。这是他专心伏案雕琢他的“艺术人生”,通过非遗讲堂、设立瓷刻展示厅,吸引了一批老年人。

我区探索多元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守护“幸福晚晴”,是近年来实践的一个上佳注脚,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仲夏,室外流火,而在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内十分清凉,这个2000多平方米的室内广场,内厅设有多种专业服务功能,阅读、舞蹈、观影、下棋、健身等种类繁多。此外,还配备了健康书吧、书画室等。老人们自编自导的戏曲、太极拳、快板等节目精彩纷呈。据中心主管倪彩林介绍,该中心是区民政部门利用社会现有房屋进行资源整合,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书画室、棋牌室、阅览室、图书室、健身室、排练室、多功能厅等,并完善各项制度和标准,向社会免费开放。中心定期请来附近医院的医生来讲康养知识;举办智能手机培训,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目前文化阵地达到了“文化氛围浓厚、服务功能齐全、室内清新整洁、环境优雅和谐”的要求,民政部门每年还拿出10万元用于设施维修改造。

 

整合资源 老年文化阵地走出一片崭新天地

 

去年金秋时节,细雨纷纷,但挡不住人们去区文化馆的步伐。这里正在举行建党百年华诞——全区首届老年书画、摄影、非遗工艺展览和征文《心声》一书与读者分享活动。这是首次由区委宣传部、区老龄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活动。

去年4月征文活动开始,全区老年朋友积极参与,他们从个人的经历或家庭的变迁,结合自己成长、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写亲人、写家乡,礼赞富起来到强起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表达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铮铮誓言。每一幅、每一件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文化价值,更是晚年幸福生活的写照。

近年来,在我区,人们欣喜地发现,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参加各类阵地文化活动,用文化滋养心灵。

区老龄协会会长夏继永介绍,我区整合既有老年文化资源,协调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老干部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职工俱乐部增挂“老年文化活动之家”,主动向相邻的社区老年人开放,实行社区联动、资源共享。通过区政府协调,区教育局等单位将闲置的办公用房、校舍进行改造,增加35处、总面积1.5万平方米老年文化活动阵地。

今年5月26日,新丰镇老年文化活中心内,近80岁的老龄协会会长陈涤明如数家珍:“我们镇活动阵地有镇文化站、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科普基地、农家书屋等资源组成,为老年人织就文化服务的网络。”

截至目前,新丰镇已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多功能的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图书15000册,综合活动室、健康运动室等一应俱全。银色年华合唱团走过15年历程,演出100多场,老百姓称为“草根明星”。在全镇42所健身场地普及与推广“八段锦”,让数以百计的老年人基础疾病得到康复。

这里还培养了一批群文团队和老年作家。吴振林今年76岁,几十年来他自编自演创作了一些曲艺、小品,深受基层群众的好评,作品获得“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和中国三届“戏剧奖小品小戏奖”。退休老教师高俊仁在职时收集了民间故事“悟空有母”5则,退休后投入《花果山》一书的创作,2021年10月,29回长篇神话小人物逸事之“悟空救母”篇,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海滨四月,春阳高照。笔者在国家电网大丰公司活动中心看到,总面积970平方米室内各类活动场所,有桥牌、书画等12个兴趣小组;面积700多平方米的室外有羽毛球场、门球场等设施。设施配套齐全,全面对社区开放。中心推出“家园式”的服务,筑就一个温馨的老年文化活动港湾。

在书画室,只见80岁高龄的王绍荣正手握毛笔,一笔一画地在宣纸上写字。退休前,他曾担任过分公司经理,退休后他把活动中心当作自己的家。如今,王绍荣主攻的“行、草”与王雷主攻的“小篆、大篆”,已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并带领30名老年人走进书法殿堂。

文化活动阵地,目前已成为我区城乡崛起的新“地标”,它不一定是当地最好的房子,但一定是当地最具人气的地方——

恒北村文化活动点亮了老年人的多彩生活。文化广场、文化宣传画廊、图书阅览室,各类知识讲座等,成了当地老年人文化生活的新时尚。

近年来,恒北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多功能文化阵地,还与区委党校、街道文化站“结对子”,让辖区老人们享受优质学习资源。组建民间艺术团体,搭建乡村文化大舞台;书法、诗歌、绘画、戏曲、歌舞等有了老师辅导,大家编排了60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去年11月,该村被国家卫健委、中国老龄办命名为2021年首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初夏,走进恒北村“锦绣梨园,美好生活”戏曲联谊活动现场,老人们的京剧表演水准十分专业。这个活动是由村文联举办的,2020年1月恒北村在全国首家成立了村级文联,发展一批老年人为文联会员,培育壮大老年文艺人才队伍。文联成立以来,吸引全国各地的作家、书法家、摄影家、剧作家等前来采风。不久前,人行南京分行文联和恒北文联结对共建揭牌,建立了创作基地。

 

搭建平台 老年文化活动唱响晚年幸福大戏

 

品牌化、常态化的老年文化活动,是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两年前,大丰“老顽童”组合男声四重唱《啊,朋友再见》,登上央视《群英汇》节目,他们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强大的气场和激情的演唱,征服现场观众,成为大丰老年人文化唱戏的缩影。

“老顽童”还积、施德辉、董锡钢、王虹,1983年他们就一起唱歌,自成立男声组合,他们用歌声唱响时代最温暖的旋律。4名“老顽童”站上央视舞台,一开嗓就打动了现场观众。而他们30多年的交情和默契、坚持和热爱,更是让人感动。到今年,他们已4次登上央视舞台。

接着,大丰“空竹牛人”姜文保因身怀抖空竹绝技一举成为“网红”,凭一身绝技登上央视大舞台。 2015年的9月,央视七套在扬州仪征海选时,在没有经过彩排的情况下,姜文保在录制现场一口气表演了8个空竹绝活,最终脱颖而出。姜文保的“空竹绝活”“紫云空竹”被北京空竹博物馆收藏。

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精神文化生活,区老龄协会开办了“晚晴”微信公众号平台;协调区文旅部门,将老年文化公共服务进行资源整合,在配齐一支专业宣传文化专职队伍基础上,区文化馆搭建“百姓星光大舞台”,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贯通,让广大老年人通过歌曲合唱独唱重唱,自娱自乐。服务部门做到“老年人在哪里,服务就在到哪里。”

我区常年活动在一线的老年文化团队有100多支,平均每个团队50人以上,每年举办各类老年文化活动150多场次。“百姓星光大舞台”周周演被评定为江苏“优秀活动品牌”。在镇、村、社区涌现出一批“龙吟文化”“桥韵文化”“水浒文化”“山海文化”等品牌老年文化。全区成立书画、老年摄影、老年萨克斯等10个老年专业文化分会,文化活动兴趣小组350多个。

数字关爱,让老年人尽情享受新时代美满生活,让“夕阳”焕发“青春”。

胡春延,是区税务局老龄分会会长,他以身作则,在智能手机培训班上,要求大家观念要改变,不要拿“老啦,跟不上啦”来说事,要坚信“我也一直很优秀”,想想辉煌的人生经历,“这点小事难不倒我”。如今全局126位老同志基本都用上了智能手机。有108人参加了微信群,比例达86%。

我区很多老年人在学会用智能手机的同时,还学会了在电脑上打字和上网。董继德因为身体有残疾,行动不便,通过学习,自己开办了“南山艺术”微信公众号平台。程社只有初中文化,已能进行音乐相册制作、视频和图片基本处理。她还参加了省第一届“老年达人”运用智能技术大赛总决赛并荣获二等奖。

据了解,我区在搭建区、镇(街道)、村、社区培训网络平台的同时,区直、企业和镇、村纷纷利用会议室、大会堂进行培训,电信运营商、志愿者等全面跟进。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掌上文化课堂”,推进免费WIFI、电子阅报栏等进培训阵地,全区老年人基本能正常使用手机APP。仅今年培训老年人5000余人次。

在大丰这片土地上,随时可以享受到老年人摄影艺术魅力,无论春夏秋冬、城市乡村,都能见到他们背着相机的身影。这些人都来自区老年摄影协会,8年来协会已发展会员106人。今年协会办起了老年摄影模特队,将老年摄影与老年舞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如今,他们都把摄影协会当成自己的家。据介绍,全区60岁以上省级会员21人、国家级8人,每年都有作品在省、国家获奖,成为老年摄影队伍中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

今年8月,由中国老龄协会指导,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主办,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展览部承办的2022年中国老年摄影展,经过初评、复评、终评和7天全网公示,我区3人4幅摄影作品入选。分别是65岁李玉生艺术类《湖间鹿影》,81岁席宏江纪实类《新时代幸福感》、艺术类《新时代的婚礼》,79岁王绍荣艺术类《一带一路鸵铃声》光荣上榜,占全国入展总数的2%,占江苏省的半壁江山(南京、苏州、无锡、张家港各1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大丰老年文化事业的风采。其中席宏江当过兵,75岁学摄影,多幅作品在全国获奖,2017年成为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张汉成/文 周古凯/图)